最高院民一庭:当事人一方以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物品受损而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获支持?
问:当事人一方以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物品受损而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获支持?
答:可以认定为精神损害,能否获赔须结合具体情形判断。实践中,经常出现一方以具有人格纪念意义的物品(如相片、手镯、信件等)被另一方损害为由,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对此,主张方的依据往往是2020年修正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因人身权益或者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受到侵害,自然人或者其他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的规定,而另一方则以《民法典》第1183条第1款“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之规定作为根据,认为财产损害不能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对方这一抗辩不能成立。《民法典》第1183条在原有的《侵权责任法》(已废止)第22条的基础上,增加了第2款,即“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我们认为,《民法典》第1183条第2款与2020年修正后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明确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受到侵害时的财产损害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并明晰了其适用情形。此时,当事人可以以其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遭受损害为由要求侵害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至于能否成功获赔,当事人还须证明侵害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并且当事人遭受了“严重精神损害”等要件。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民事审判实务问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有改动。
编著图书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督促自己不断学习的过程,一个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过程,一个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过程,还是一个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
相关阅读
- 最高法民一庭:在一审诉讼中,当事人未对诉讼时效问题提出抗辩,二审中提出时效抗辩的,二审法院应否对诉讼时效的抗辩进行审查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 粉丝遭遇偶像“最短演唱会”,维权结果出来了……
-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强化强制执行措施的若干意见(试行)
- (2018年10月26日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修正)
- 5月1日施行!证人出庭作证规则的十大变化(附:最新证人出庭作证申请书范本)
-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审理指南
- (附:解读)最高院民一庭:二审期间,上诉人以达成和解协议为由撤回上诉,后未履行和解协议,是否执行一审判决?
-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执行案件立案、结案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 最高院答复函:死亡赔偿金不属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