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后骑车摔倒死亡,同饮者极力劝阻后是否还需承担责任?
朋友聚餐,把酒言欢,本是一件人生乐事,但如果饮酒过量造成人身伤亡,好事便成了悲剧。如果饮酒后骑车回家途中摔倒死亡,同饮者在极力劝阻的情况下,是否还需承担赔偿责任?
【基本案情】
姚某邀请朋友王某、吕某等人到家里聚餐,当晚大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喝了酒,但并未发生恶意劝酒行为。
聚餐结束,王某和吕某骑车回家,其他人由未饮酒的人送回家。
吕某在回家途中摔倒,王某见状立即采取了一些救治措施,又拨打了救护车,待吕某被送往医院后方回家。
后,吕某经抢救无效死亡。交警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中载明,吕某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系其醉酒后未安全驾驶电动车,造成人车摔倒。吕某的死亡原因被鉴定为交通事故造成的颅脑严重损伤。
吕某的妻子认为,姚某、王某作为吕某的同饮者,未尽到安全护送义务,应对吕某的死亡后果承担相应责任,故将二人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姚某、王某分别对吕某死亡产生的100万元费用承担20%、10%的赔偿责任。
姚某辩称,当晚其劝阻吕某坐车回家,但吕某坚持要自己骑车,其已尽到照顾义务。
王某辩称,其发现吕某骑车不稳时,一直跟随护送吕某,在吕某摔倒后也拨打了120,且其未恶意劝酒,故其不应承担责任。
【按例说法】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对于吕某的死亡,姚某、王某是否存在过错?应否承担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吕某酒后驾驶电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经交警部门认定,其醉酒后驾驶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未安全驾驶的行为是事故形成的原因,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法院对此予以确认。
吕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具有完全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应当能够预见到过量饮酒且酒后驾驶电动车可能会带来的危险后果,但其没有克制自身行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酒后且未戴头盔驾车造成交通事故,其自身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于姚某、王某二人应否担责。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人应承担侵权责任。日常生活中,因生日、升学、乔迁等喜事邀亲朋共同聚餐是一种情谊行为,其本身不是过错。但在聚餐中,共同饮酒人之间互负注意义务,包括事先提醒和事后照顾、保护、救助、妥善安置等义务,聚餐组织者的义务相对更大。本案中,姚某作为组织者,对吕某应负有劝阻、照顾、护送等确保其安全的注意义务。事发当晚,饮酒结束已至深夜,人困倦、夜路难行,加之吕某饮酒后骑车,危险系数更高,姚某未能有效阻止吕某酒后驾驶,未在合理限度范围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也未采取其他方式避免危害后果的发生,存在一定过错,依法应承担相应责任。王某作为参加者,在自身饮酒的情况下一路护送吕某,并采取救助措施,尽到了一定的安全照顾义务,吕某的妻子无证据证明王某存在过错,故其要求王某承担赔偿责任,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
综合考虑吕某死亡给其家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巨大精神痛苦的损害后果、当事人的过错程度等因素,根据案件实际情况,法院酌定姚某赔偿原告死亡赔偿金等各项损失共5万元。(判决作出后,双方均未上诉,现该判决已生效)
【法官说法】
共同饮酒的行为是情谊行为,不直接产生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同饮者应否承担责任,首先要看其对死者是否有劝酒的行为。一般来说,劝酒者只要有以下情况就会被判定有过错:强迫性劝酒、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在明知对方醉酒的情况下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回家以及未有效劝阻醉酒者酒后驾车导致发生车祸等损害。以上过错行为与醉酒者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饮者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此外,组织酒局者较其他同饮者应尽到更高的注意和安全保护义务,如其未尽义务,则应根据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需要说明的是,饮酒人的人身安全是以自我保护为主,以其他同饮人的安全保护义务为补充。
众所周知,饮酒是一项会产生危险的行为,饮酒过量会导致身体受损、意识不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年因饮酒造成的意外伤亡都不在少数,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该对饮酒行为加以克制,适量饮酒,确保自身安全;作为同饮人应提醒、劝阻他人少喝,在他人出现醉酒的情况下,尽到安全护送、及时救助等义务,杜绝强迫性劝酒、放任醉酒同伴不管等行为。
【小编有话】
关于饮酒,小编在此提醒一点,对于性格比较固执的饮酒者来说,一定要注意喝酒分寸并安全护送到家。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听不进别人劝阻的,认为自己没有达到醉酒状态,但事实上就是出事了。同时,酒后的人本来就“艺高人胆大”,很可能喜欢充能人而出问题。
另外,小编也向所有的饮酒者提醒一句,自身的安全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关系到同饮者。所以,请你在实行放肆喝酒、执意酒驾等危险行为之前,也替你的同饮者考虑一下。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就算了,但与此同时也把同饮者给卷入到赔偿风波里面。虽然同饮者有事先提醒和事后照顾、保护、救助、妥善安置等义务,聚餐组织者的义务相对更大,但饮酒者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应该具有完全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应当能够预见到过量饮酒且酒后驾车可能会带来的危险后果。因此,小编个人以为,对于执意酒驾的人来说,我们还是小心为妙!
来源:山东高法、济南市槐荫区法院,有改动。
编著图书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督促自己不断学习的过程,一个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过程,一个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过程,还是一个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